路的盡頭--參加成長工作坊第五期有感
通訊員: 發布時間:2013-11-18 浏覽量:次
作者/高彥平(2012級應用化學一班)
當陳一學姐和石亮學長講完他們的經曆後,我完全驚呆了!大學生活還可以這麼精彩!
陳一學姐做得一手好設計,寫得一手好策劃,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還有擔任模聯秘書長、橘洲音樂節接待組組長、參與三本雜志編輯等精彩的經曆,讓我頓生高山仰止之感。學姐多次提到一句話:路的盡頭一定有禮物,隻是看你配不配得到。什麼樣的人才配得到呢?
石亮學長是創業協會的會長,這一年裡帶領創業協會創下了很多新紀錄,而他自己也完全靠自己賺的錢付學費生活費。更讓我觸動的是,石亮學長和我同一個專業的,隻比我大一屆!他幾乎大學該有的都有了,而我什麼都沒有。
整日與周圍的人作比較,總覺得大學生活就這樣過并沒有什麼錯。可是聽了兩位達人的分享才發現,自己以前的想法實在幼稚且怯懦。
從兩位達人的經曆中,我得到的最大收獲是一個人的成功程度與他的主動程度一定是成正比的,而這個世界永遠是以結果為導向,而不是想法。陳一學姐高中的時候就與同學一起編輯了兩本雜志,并且跑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學去推銷這兩本雜志,最終這兩本雜志的銷量分别為4000本和5000本。這真的讓人驚歎,可是我更佩服的是他們把想法轉化為行動的勇氣,以及他們的主動。想去創辦雜志的人一定不少,可惜隻是想是沒有價值的,因為想法别人是看不到的,但9000本這個銷量擺在那裡,就說明了所有問題。毫無疑問,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大學生活以及可能取得的成就有過設想,可是有多少人真正的采取了行動呢?
其次是方向和技巧的重要性。石亮學長大一的時候競選團支書,失敗了;參加過籃球隊,被退了;最終在創業協會外聯部找到了自己的成就。進大學後我也試了很多東西,可試着試着都放棄了,覺得自己什麼都幹不好。我知道每個人适合的方向不一樣,而且第一次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的都是幸運兒,大部分人都需要撞很多牆,摔很多跟頭才會有滿意的結果。可是大部分人的自信心和主動性都不太經得起折騰,挂在了勝利的前夕,而我就是其中一個。聽了石學長的經曆,我想着,其實當一個人有所成就的時候,他曾今的失敗看起來也是一種成功,因為他從失敗中站起來了。現在看來,我還需要去多多創造這樣的“成功”呢。生活總是充滿了絕望,所以很久以前就出現了信仰。如果一感到絕望就放棄,誰能成功呢?堅持下去很難,可是放棄了會更難。
有技巧的做一些事情,往往能達到出奇的效果。陳一學姐用一份出彩的簡曆争取到兩個去北京培訓的名額,原因是老師覺得這份簡曆做得太好了,一定要見見這個做簡曆的同學。這是陳一學姐用自己的主動和所擅長的設計創造的一個小傳奇,也表現另一種品質的重要性——“愛現”。秀出自己的能力,能讓自己的到更多的機會,深藏不漏、太過謙虛都會在無形中失去很多。
從學姐學長身上真的學到很多,聽他們的演講和聽馬雲、史玉柱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因為這些人的成功離我們很遙遠,而學姐學長實實在在地在我們身邊,他們做的都是我們自己也能做的,我們可以認真地問問自己我為什麼沒做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