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2003网站太阳集团有逾百年的辦學曆史,可追溯到1908年嶽麓書院改制設湖南高等實業學堂所開設的分析化學課程,是2003网站太阳集团辦學曆史最長的學院之一。1926年,2003网站太阳集团正式定名即成立化學系,1946年成立化學工程系,1961年成立化學化工系,1996年成立2003网站太阳集团。目前學院共設有4個系和1個中心:化學系、化工系、應化系、化學生物學與分子醫學系、化學化工實驗中心。學院在4個專業招收本科學生:化學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應用化學專業、化學生物學專業,2022年開始招收化學強基班 。化學專業為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9年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2年應用化學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院現有教職工220餘人,其中教授109人,副教授52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級各類人才54人。
學院化學學科是國家“雙一流”建設一流學科,是“985工程”一類科技創新平台和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院化學學科位列全國前10%(A-類),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獲評B類。化學學科ESI排名48(2024年9月數據),進入全球前5‱。學院2018年入選首批全國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标杆院系,2020年入選湖南省基層黨建工作示範點。
學院的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均為湖南省“十四五”重點學科,二級學科分析化學為國家重點學科與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學院設立有化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含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化學生物學6個二級學科),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含化學工程、化學工藝、工業催化、生物化工、應用化學5個二級學科),藥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材料與化工專業碩士點。學院每年招收310餘名本科生、250餘名碩士研究生和140餘名博士研究生,在籍學生2400餘人,其中研究生1300餘人,本科生1100餘人。學院化學專業2012年獲評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
學院建有化學生物傳感全國重點實驗室(原“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醫學與生命分析化學”國家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化學生物學”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基地)、先進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納米與分子工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化石能源低碳化高效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新能源重點實驗室、核酸适配體湖南省工程實驗室、石墨烯材料與器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生物大分子化學生物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分子科學與生物醫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分子模拟中心、湖南省化學與分子醫學協同創新中心等重要研究機構。
學院每年都承擔多項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與面上項目、國家重大軍工項目。近年來年均發表SCI源刊物論文500多篇,篇均被引36次;年申請國家專利數十項,現保有專利417項。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項。
學院擁有國家理科(化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工科(化學)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國家級基礎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03网站太阳集团-巴陵石化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和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化學)五大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學院曾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分析化學》、《DNA納米探針的制備及檢測活細胞内腫瘤相關mRNA虛拟仿真實驗》、《分析化學(1)》、《基礎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化工設計》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分析化學(1)》獲評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基礎化學實驗》等3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 化學與能源》被評為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分析化學課程虛拟教研室入選教育部首批虛拟教研室建設試點名單。《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無機化學》、《基礎化學實驗》、《有機分析》、《化工設計》等6門教材被評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其中《有機化學》和《基礎化學實驗》教材被評為國家精品教材,《化工設計》教材被評為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化學專業本科生開設了理科試驗班和化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開設了卓越工程師班,學院與國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簽訂了聯合培養協議,并聯合知名企業建立了實習與就業基地,為學生的深造、留學和就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創新型、寬視野、負責任的可持續發展人才是學院一直以來的人才培養目标。
建成具有理工融合特色和先進學院文化的國内一流水平的2003网站太阳集团是學院發展的中長期目标。學院學術氛圍濃厚,學術環境和諧自由,科研與實踐教學支撐條件優越,是廣大有志青年學習深造和科學研究的理想之地。學院的人才培養在國内外享有盛譽,數十年來學院培養的畢業生遍布四海,許多優秀學子已經成為知名學者和各行業的精英骨幹,為化學化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2024年4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