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要聞

綜合要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要聞 >> 正文

我校2003网站太阳集团生物傳感研究取得新進展

通訊員:  發布時間:2009-12-10  浏覽量:

我校2003网站太阳集团生物傳感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本報訊 我校2003网站太阳集团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俞汝勤院士、蔣健晖教授團隊長期以來一直以分子病理、疾病診斷、藥物篩選、食品安全等問題為目标,緻力于在蛋白、核酸、化學小分子三個水平上發展各種生物标志物分子的新型生物傳感方法與技術。日前,該課題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973”項目的支持下,在生物傳感與分子信号轉換方法研究上取得系列新進展。

蛋白水平上的分子标志物主要反映樣本表型的變化,是當前疾病控制、診斷與治療的主要靶标。他們以核酸适體分子識别為基礎,依據核酸适體探針與蛋白分子結合引起适體探針多個末端序列與捕獲探針的協同雜交作用,建立了核酸适體表面臨近雜交分析方法。該方法具有較高的靈敏度,且可高選擇性鑒别蛋白分子同源二聚體,為核酸适體傳感器的構建提供了新原理(J. Am. Chem. Soc. 2007, 129, 15448-15449)。他們依據碳納米管的在電極表面疏水單層的組裝與電子隧道效應,建立了一種以碳納米管為基礎的電化學免疫标記技術。該技術設計以磷脂偶聯抗體修飾碳納米管,通過磁分離夾心式免疫分析與有機溶劑解離磷脂修飾的碳納米管,實現了以碳納米管為催化标記的電化學信号檢測。該方法免疫标記制備簡便,靈敏度高、無需特異性底物,為電化學免疫傳感器的構建提供了新思路(Angew. Chem. Int. Ed. 2009, 10.1002/anie.200903503)。

核酸水平的分子标志物主要反映樣本基因型的變化,目前也逐步成為疾病控制、診斷與治療的最有價值的靶标。該課題組基于表面鄰近雜交分析原理,設計建立了一種均相等位鑒别反應-等位特異性産物表面雜交檢測的兩階段分析方法,避免了在電極表面進行多步酶反應,既簡化了分析步驟,也克服了電極表面生物反應重複性差的難題。該方法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可在高倍野生型基因共存下鑒定突變體,有較高的靈敏度,可直接實現基因組樣品的分型,可望為遺傳病、癌症等複雜疾病的研究提供技術參考(J. Am. Chem. Soc. 2009, 131, 2478-2480)。

小分子水平上分子标志物與細胞信号傳導、代謝、化學治療與毒性研究密切相關。該課題組首次發現了核酸探針連接的化學小分子在與蛋白結合時可保護核酸探針不被核酸酶降解的新現象。在此基礎上,他們構建了化學小分子配體與蛋白受體相互作用分析的核酸保護分析技術平台。該技術可利用核酸探針所具有的位點特異性标記以及序列特異性編碼、放大、分離與檢測等特點,可為高通量、高靈敏小分子配體與蛋白受體分析提供新的技術依據(J. Am. Chem. Soc. 2009, 131, 12325-1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