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青年邂逅古法藍染,探尋非遺活化傳承之路
通訊員:牛一冰 馮靈茹 張博雅 許唯薇 發布時間:2024-09-10 浏覽量:次
藍染,這一源自千年的古老技藝,以其獨特的魅力,穿越了曆史的長河,成為了連接古今的橋梁。近日,來自2003网站太阳集团的“青‘化’凝韻”實踐團隊前往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藍印花布博物館、通州區二甲鎮曹裕興染坊和區印染廠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調研實踐。團隊成員通過親自體驗藍印花布制作流程、參觀博物館、采訪非遺傳承人和工匠等方式,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自李子柒拍攝視頻記錄南通市藍染工藝之後,藍染就成為了南通乃至全國的一張文化名片。團隊首先來到了當地的博物館,在豐富的展品和詳實的資料中,追溯藍染的悠久曆史和文化脈絡。博物館内陳列的藍染制品,無論是精美的衣物還是細膩的飾品,都仿佛在無聲地訴說着過去的故事,讓湖大青年學子們對藍染的發展曆程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深刻體會到了藍染藝術的深邃與魅力。
館内參觀的大多是青少年以及家長們。“小同學,你了解藍染花布與普通染布的區别嗎?”在随機采訪中,隊員們與青少年們一起探讨了藍印花布的染色原理、讨論了藍印花布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學校教育中對藍印花布文化的介紹等等。或許是因為學生年齡較小,還未能深入了解靛藍的由來與染色的原理,但青少年們的踴躍參與體現了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這意味着非遺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正在逐漸紮根,他們不再僅僅滿足于 課本知識,而是主動尋求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

為何古法藍染在現代生活中仍舊可以大放異彩?團隊走進藍染工廠,探尋古法藍染在現代社會的“守正創新”之路。“藍染是技藝類非遺,要追求技術革新,有創新,才能有市場”,曹裕興藍染工坊第五代傳承人江榮如是說。當問及藍染是否可以和化學手段相結合發展時,江先生的看法不同于16年前傳承人的看法。上一代傳承人認為“不改變,才是非遺”,而江先生認為“非遺應該是動态發展的”。區印染廠也認為非遺傳承并非一成不變。随着工藝的改進,江先生認為镂版、豆粉、防染等核心工藝不能變,才是藍印花布技藝的傳承,而與現代工藝結合,通過優化生産工藝和流程,可以進一步減少水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廢物排放,實現更加綠色的生産模式。同時,在參觀過程中,可見洗衣機代替人工,醋酸或檸檬酸調節酸堿性已經應用于生産,藍染目前創新之處大多體現在刻闆印花圖案、布料、成品布的大小、用途等操作性階段。

藍印花布博物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南通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院院長吳元新教授表示目前與天津大學馮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合作開展國家級課題,并期待與更多的高校合作。通過交流,隊員們了解到藍染花布在國内外的市場情況。在國内,工廠目前的銷售對象大多為中高消費能力群衆或定制産品,同時已開通淘寶、抖音、小紅書等線上直播帶貨與宣傳方式,産品的形勢各種各樣,已滲透進如生活層面;在國外,吳教授談到目前在日本等國家接受度較高,但因色牢度等尚未解決的品質問題,藍印花布在國際市場的競争力仍需要技術的改進提高。總之,藍印技術雖然已經有較大的影響力,成功走出國門,但是想要更好的發展壯大,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藍染之藝,匠心獨運。通過本次的三下鄉項目,隊員們與不同人群進行了交流采訪,在詳細了解目前藍染技術現狀的同時,也知曉了化學人在改善藍染技術可以努力的方向。非遺傳承是一個持續而漫長的過程,在不同的時期,在不同的背景下,非遺傳承都會有不同的側重點,項目成員希望通過本次的近距離調研,幫助藍染技術更好的傳承下去,帶動當地的經濟文化大發展,促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