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園地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生園地 >> 青春風采 >> 正文

三下鄉之幾度藍印花布夢

通訊員:  發布時間:2017-07-15  浏覽量:

2017年7月7日到13日,2003网站太阳集团“幾度藍印花布夢”暑期實踐團隊輾轉三地,從長沙出發,先後抵達南通和烏鎮,調研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藍印花布的生存現狀。

第一站是南通,對所有成員來說都是陌生的城市。在這座城市,有着我國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産、經營為一體的藍印花布專業博物館。博物館沒有想象中的大,但依舊盡其所能的讓來參觀的人對藍印花布多一些了解。藍印花布博物館内,參觀的人不算少,但是,大多是前來調研的學生,可見當代大學生已經意識到對國家非遺的保護的重要性。也有一些人前來購買藍印花布的工藝品。

博物館的創建人即館長吳元新提到:“随着時代的發展烏鎮等地方銷售的多為機器印制千篇一律的産品,機器印染的方式,雖然可以批量生産以産生利潤,但傳統的手工生産則更有人情味,每一塊布都是不同的,是更有藝術感的。”不得不說,很多來參觀的人對藍印花布來說隻是匆匆過客,真正來傳承這項傳統手工藝的人寥寥無幾。館長吳元新表示,最近社會給予藍印花布一定的關注度,也表達了對藍印花布未來發展的美好期許。

為了進一步了解藍印花布的生存現狀,團隊前往南通市華東輕紡市場進行實地考察,團隊一行五人,在布料專區尋找藍印花布的蹤影,然而偌大的布料市場,隻有一家藍印花布的專營店。團隊成員與店主就藍印花布的生産銷售現狀進行了交談,店主提及,布匹多為機器印制小型的工藝品常常是手工制作,且藍印花布的特點就是,水洗則出青,也就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市場内的人并不多,藍印花布的銷售現狀不容樂觀。

最後一站團隊一行人來到江南水鄉烏鎮,在烏鎮,為了讓更多的遊客了解藍印花布的制作流程,東西栅的兩處染坊都有人在演示印染的操作,同時在烏鎮。團隊也發現印染技術在不斷地改進,印染的圖案也與時俱進。在烏鎮,有許多遊客對藍印花布感興趣,在曬布場上有很多遊客與正在晾曬的藍印花布布匹合影。烏鎮的市場上有很多藍印花布的工藝品在出售,銷售狀況比南通華東輕紡市場上要好很多,這也與烏鎮的旅遊業發展有很大的關系。

與此同時,團隊也對于大衆對藍印花布的了解程度以及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态度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雖然大家都有心想要去保護國家非物質遺産,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藍印花布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

我國的文化遺産蘊含着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是各民族隻會的結晶,是經過曆史的洗禮,屬于國家的寶貴财富。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文化遺産保護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本次調研中發現的諸多問題依然發人深思。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每個人的責任,也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弘揚和提倡的,雖然為期六天的調研已經結束,但是同學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應當永不停止。也希望更多的人們對其重視起來。

文/席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