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師在有機化學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
通訊員:劉劼 發布時間:2024-01-12 浏覽量:次
近期,2003网站太阳集团教師馮見君、陶忠林和劉劼三位教師,在化學頂級期刊Angew Chemie(德國應用化學)和JACS(美國化學會志)分别以獨立通訊作者身份發表有機化學研究論文。
雙環[2.1.1]己烷(BCHs)是一類新型的鄰位和間位取代苯的三維(3D)生物電子等排體,其在藥物研發領域中備受關注。2003网站太阳集团馮見君課題組報道了銀催化吲哚與雙環[1.1.0]丁烷去芳構化[2π+2σ]環加成反應,原子經濟性合成雙環[2.1.1]己烷并吲哚啉産物。利用銀催化體系可在溫和的條件下高效地實現N-無保護的吲哚與1,3-二取代的BCB底物的[2π+2σ]環加成反應,以高達99%的産率一步構建多達4個連續季碳中心,産物可以進一步衍生化構建複雜多環橋環體系。并且産物的單晶結構表明該環加成反應具有“反直覺”的區域選擇性,即:環加成産物中吲哚的親核性的C3位與BCB的親核位點成鍵。這一現象表明銀催化的[2π+2σ]反應經曆了全新的反應模式。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馮見君教授為獨立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唐磊和肖遠久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全文鍊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310066?af=R
酮羰基α位與烷基鹵代物的親核取代反應是基礎有機化學教材中的基本反應,是從簡單酮類化合物構建複雜酮類化合物的基本手段。然而,對于非活潑烷基鹵代物,如何實現該反應的對映選擇性調控一直是有機化學的難題。近日,2003网站太阳集团陶忠林課題組以雙鎳配合物作為催化劑首次實現了非環狀酮類化合物與非活潑烷基碘代物的不對稱偶聯反應,以較高收率和對映選擇性得到a位含季碳手性中心的酮類化合物。反應具有較好的底物适用範圍和官能團兼容性,反應的産物經過簡單步驟就可以轉化為含季碳手性中心的化合物。該類新型的雙金屬催化體系有望為羰基α位的直接不對稱官能化反應提供有效工具。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J. Am. Chem. Soc.上,陶忠林教授為獨立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王培根為文章的第一作者。

全文鍊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3c09614
腈類化合物催化加氫合成胺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和工業界的重要反應之一。傳統加氫反應一般使用氫氣以及硼氫,矽氫等負氫物種作為還原劑。近日,2003网站太阳集团劉劼課題組報道了以質子作為氫源,通過電化學方式形成Co-H物種,使用廣泛易得的腈類和胺類化合物為底物,實現了電化學腈類化合物還原胺化反應,合成了70個結構多樣的仲胺和叔胺類化合物。通過化學反應動力學、同位素效應實驗、電化學循環伏安以及恒電位電解等機理研究實驗提出,陰極還原形成的钴氫物種向腈的氫轉移步驟為決速步。此外,這種方法還可實現藥物分子如氨氯地平的後期官能團化以及在胺上N原子的α位引入氘,為發展電化學高效、高選擇性氘代同位素标記提供可行方案。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劉劼教授為獨立通訊作者,碩士研究生王田田為文章的第一作者。

全文鍊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316140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層次人才青年項目和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支持。